中美文化观察

我们北京已经比美国还liberal了。

我在国内读的本科是一个很开放很包容很自由的学校,我在里面见到的亚比和lgbt数量远超我去过的其他任何地方,可能仅次于这边的pride parade。所以每次看到有人说 985里都是好人不纹身不打钉我都想笑,不仅干这些,还穿孔呢!吓死你

理所当然的,我觉得美国也应该跟我们大学一样,包容、开放、全是queer。所以开学第一天晚上我们大家去酒吧,一人说个fun fact。我没啥好说,我就说我是bisexual。这句话在我之前的社交圈里,最多换来一句“酷”或者“我也是”。然而在这里,有一个老印问我,bisexual是什么意思,你是跨吗?

:cate:我大惊失色!

那一刻的惊愕,不仅因为一个基础概念需要被解释,更是因为我天真预设的 美国=前卫的等式,第一次出现了裂痕。而后的观察更是加深了这种体验:我身边的其他同学,大多遵循着非常传统的异性恋价值观。在他们友善但缺乏共鸣的目光中,我突然觉得自己成了异类。

我开始意识到,我过去的经历并非中国的常态,而是一个幸存于特定环境的温室。同样,我对美国的想象,也只是一个由纽约SF波士顿的网络形象拼接而成的幻影。

在纽约,确实能看到无数特立独行的个体,他们独自吃饭、看展、生活,仿佛个人主义是这座城市的空气。一旦踏入广袤的郊区、深入红州,或是在迪士尼和国家公园,景象便截然不同。

我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婴儿车。

它们是这个社会最鲜明的符号。单人的、双人的、甚至三座并排。博物馆、公园、餐厅,我几乎没有见过谁在这些地方是独自行动的。家庭,这个在东亚社会中既被强调又被许多年轻人试图挣脱的单位,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,以一种更庞大、更理所当然、更核心的形态存在着。它就像摩登家庭里演的那样,十几口人的大家族随时聚在一起。毕业典礼一个学生可以reserve十个位子给亲朋好友。没有人参加我的毕业典礼,我把位置分给美国同学了。

美国的摊大饼式城市规划仿佛天生就排斥单身人士,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,从高速公路到Costco的巨大包装,都是为家庭这个单位量身定做的。

我突然想通了为什么国内网友对Taylor swift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,而reddit网友听完这张专辑,并没有批评她变成trad wife。许多国内网友对她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,将她投射成一个反抗父权、专注事业的大女主。这完全可以理解,因为 在东亚的文化语境下,一个女性要在事业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,往往意味着她必须在情感和家庭上做出牺牲和对抗

可ts从来没有想要成为这样的人。她的创作核心一直是爱情和家庭,只是随处可见的average美国人,恰好拥有世界级的才华。俩孩一狗大house是写在所有人基因里的,也是她歌颂的最终归宿。

反倒是们东亚,因为社会风气,发明了偶像和恋爱禁止制度,倒是产生了真正的,大家想看的 事业脑大女主。虽然最初的目的是贩卖一种虚假的纯洁感和专注感来收割粉丝,可歪打正着地切中了大家追求独立自主的要点。当个人情感的投入在现实中变得风险极高,当女性意识到在父权制下结婚生育稳赔不赚,事业便成了唯一的、最安全的避难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出口。

而在美国,由于个人选择的自由度更高,大家反而更偏好那条最符合传统价值观的道路。当所有的门都为你敞开时,走进那扇最大、最明亮、最多人走的门,似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。

可是我们比美国要撕裂得多。美国虽然有红蓝州之分,但价值观的底盘相对统一。而我们,则是不同时空的折叠。在上海讨论开放式关系和在农村被父母卖了换钱,可能就发生在一对亲姐妹身上。一边是都市精英,另一边则是观念还停留在清朝的广袤乡镇。

一片保守的汪洋中,漂浮着几座思想极其前卫的孤岛。岛上的人,早已习惯了现代文明的逻辑,但脚下,却依然是那片深不见底的传统海洋。

Reproduction in any 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permission.
发表了52篇文章 · 总计119.02k字
本博客已稳定运行
使用 Hugo 构建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